国琴网首页 > 资讯

资讯

弹琴有时需要【忘记】,管平湖先生的教学智慧

undefined

在古琴的修行路上,有人执着于技法的叠加,有人困于旧习的束缚,却少有人懂:有时 “忘记”,才是通往琴艺深处的关键一步。今天,透过郑珉中先生与管平湖先生的学琴往事,我们不妨聊聊 “弹琴有时需要忘记”。
1940年代初期,郑珉中跟杨时百的关门弟子李浴星学琴,没几个月就把他会的曲子全学完了。李浴星说:“要不我把你介绍给我师兄得了,他会的曲子多。”

郑珉中问:“您师兄是谁啊?”李浴星说:“管平湖。”

那时管平湖与汪孟舒常在北京的电台演播古琴节目,管奏琴曲,汪弹唱琴歌,名气响亮,郑珉中很高兴。

undefined
当时是沦陷期间,大多琴坛名家都已南下,北京的古琴组织也都没有了,但琴人们一到星期天都爱去管平湖家聚会。
一个星期天,李浴星把郑珉中介绍过去了。管平湖当场就让郑珉中弹了一曲,听罢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到聚会散场的时候,郑珉中站起来也要走,管平湖叫住他,说:“你要学,我可以教你。但是有个条件,从今天开始,你三个月不要再弹琴。把原来的全忘掉,这三个月里,每星期到我这来两次,看我弹琴,听我教琴,听三个月以后,我给你上课。”
undefined
李浴星、管平湖可是同门的师兄弟啊,管平湖却要郑珉中把以前学的都忘了,再来跟他学,郑珉中觉得很奇怪,不过管平湖肯收他,他已经很高兴了,接下来就照着老师吩咐的去办。三个月后,他才开始学了第一支曲子《静观吟》,接着是《良宵引》《平沙落雁》。

郑珉中跟管平湖学了几年,直到一九四六年初春。后来他慢慢地悟出了那时管平湖让他“三个月不要再弹琴”的用意。

他的这两位老师虽然同是杨时百的学生,李浴星比较接近杨时百琴风的原貌,而管平湖的琴艺还有其他来源,跟杨时百也只学了《渔歌》等两三个大曲,并没继承他所有的特点,自己又加以发展变化,已经不是杨时百琴风的原貌了。
所以,管平湖才要求他忘掉原来学到的一切,重新开始,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里去。(郑珉中、王戈《郑珉中先生说古琴》)
undefined

对于初学者而言,“忘掉” 是戒除浮躁的良方。如今不少学琴者急于求成,刚掌握基础指法便想弹奏大曲,忽略了基本功的打磨。管平湖要求弟子 “三月不弹”,实则是在培养一种 “慢下来” 的定力,让学琴者先理解琴曲的意境与指法的精髓,而非机械模仿。

对于进阶者来说,“忘掉” 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很多琴友在学习新风格或新曲目时,容易被固有演奏习惯束缚,难以融入新的表达体系。正如管平湖所虑,若带着旧有印记学习新的琴风,往往会陷入 “四不像” 的困境。唯有主动清空自己,才能真正吸收新的养分,实现艺术上的蜕变。

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古琴修行与处世之道一脉相承。弹琴需要 “忘掉” 执念,才能让指法与心意合一;处世需要 “放下” 成见,才能获得更通透的人生。这种 “先舍后得” 的智慧,正是古琴艺术留给我们的珍贵馈赠。

古琴之路,从来不是技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不断 “清空” 与 “重建” 的修行。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 “空杯之心”,在抚琴的岁月中,既敬畏传统,又勇于突破,在一弦一徽间,探寻属于自己的琴学天地。

你在学琴过程中是否也有过 “突破固有” 的感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