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龙吟琴,蕉叶式,明代。梧桐木面,鹿角灰胎,玉珍蚌徽,紫檀六角刻花纹雁足。通体呈极优美蕉叶形状,起伏有致。琴头部位不似普通蕉叶式为一柄状护轸以模仿叶子的根部,而是两个护轸。通体现小蛇腹断纹。椭圆形池沼,髹黑漆。声音松透,韵长。琴背面有篆书"沧海龙吟"四字。琴腹内左侧刻楷书"龙丘祝公望斫"填金漆。 明代造琴之风极盛,而且新式样多有出现,祝公所创蕉叶琴更是其中最著名者。其中涉及蕉叶式琴之可靠文字,最早见于明万历十九年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燕闲清赏笺”中卷之古琴新琴之辩: 求古不得,如我明高腾、朱致遠、惠桐冈、祝公望诸家,造琴中有精美可操,纖毫无病者,奈何百十之中始得一二。若祝海鹤之琴,取材斵法,用漆审音,无一不善,更是漆色黑莹,遠不可及。其取蕉叶为琴之式,制自祝始。余得其一,寶惜不置,终日操弄,声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异古琴。且价今重矣,真者近亦难得。 祝公望创制的蕉叶琴以其构思精巧、形制新颖而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此后斫琴师纷纷效仿,形成一时风尚。现存传世的蕉叶琴实物虽较为稀少,但多为晚明时期所制,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变。此类琴器在工艺上既承袭了明代古琴特有的文雅隽秀之风,又融入了晚明时期追求奇巧的工艺特色。蕉叶琴的创制虽源自祝公望的独运匠心,却恰与晚明文人尚奇求变的审美取向相契合,故而引发后世斫琴师的持续创作,实为时代风气使然。 "沧海龙吟"琴以其琴底无叶脉、起伏少和护轸的原始特征,在材质、工艺和形制上都与文献记载的祝氏原斫高度吻合,堪称研究蕉叶琴源流的基准坐标,其价值不言而喻。 “精美可操,丝毫无病……声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异古琴!”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 “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工雅生动。音色润匀透静,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琴史》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称赞祝公望的蕉叶琴音色清亮,触手即能发出美妙的音声。而《琴史》也指出,祝公望的蕉叶琴音色温润、均匀、透润、宁静,是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些评价充分证明了祝公望蕉叶琴在音色表现上的卓越。 《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第 346-347页 
“沧海龙吟”蕉叶式古琴
来源:张子谦先生旧藏。
通长:121.3 cm.;肩宽:20 cm.;尾宽:13.8 cm.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