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炜华的长篇历史小说《古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弹奏古琴的中国少年和喜爱古琴的德国工程师之间的传奇故事。
古琴是汉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在西方人眼中,古琴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陆飞鸣,一个白净、高瘦、沉默寡言、气质忧郁的美少年,出生在山东即墨的古琴世家,拥有高超的古琴技艺,每日研习古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费力克斯,德国铁路建设工程师,其先辈到访过中国,家中有许多中国艺术品,从小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热爱中国文化、中国音乐,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偶遇弹奏古琴的陆飞鸣,对这位美少年产生了炽热的情感,从此魂牵梦萦。对他而言,这位沉郁神秘、冷艳清瘦的古琴演奏者就是古琴之神,就是他所痴迷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他利用自己的铁路建设工程师的身份,找到在乡间避难的陆飞鸣,将他请到自己家里,像珍藏珠宝一样珍藏着他、呵护并宠爱着他。
在那里,音乐家陆飞鸣找到了乱世中的知音;在那里,作为男人的陆飞鸣还收获了爱情,他爱上了费力克斯年轻美丽的妻子(费力克斯的婚姻是被家族包办),甚至思念成疾,一度放弃了古琴、放弃了音乐。陆飞鸣、费力克斯、费力克斯的妻子,三个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社会地位悬殊的人,却因为音乐、爱情而心灵相通,融为了一体。
如果没有战乱,这将是一段跨国的近代版“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曲感天动地的异域恋歌,但是,这高雅的知音故事、感人的跨国之恋,却因为德国殖民者在山东的大肆扩张以及胶东人民对殖民压迫的反抗变成了凄厉的悲剧、毁城之恋。
德国殖民者对胶东半岛的军事扩张、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激起了爱国人士与广大民众的反抗,身处这一时空之中的陆飞鸣、费力克斯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们无法摆脱、超越各自的社会身份、民族身份。
古琴音乐不仅流畅悠远、潇洒脱俗,它还有苍劲坚实、峻急奔放的一面。陆飞鸣的古琴老师——身材修长、肤色白净、造诣深厚的古琴大师以及洞箫演奏师丁光明、丁红杏父女,这些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义面前,都自觉担负起民族重任,一改平日的优雅沉静而变成了顶天立地、大义凛然的侠客,最后以身殉国。
费力克斯曾感叹:自己如果不是以殖民者的身份,而是在他祖上的时代以游客或者文化寻访者的身份遇见陆飞鸣,他们之间也许就没有现在这么多痛苦与烦恼。因为痴迷音乐而相识相知的费力克斯与陆飞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像美妙的音乐那么纯粹、清和、流畅。是的,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故事不可能是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知音故事的逼真再现。
《古琴》由“村里流传着两种说法”“无法向人诉说的故事”“分明就是天上的仙子”“古琴深处的一只凤凰”“神思幽远的美妙琴曲”等七章组成,从题目到章节标题都紧紧围绕音乐来展开。从表面来看,这部小说是一部凄美的音乐传奇,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弘扬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批判封建愚昧文化等多重内涵的历史小说,既有曼妙离奇的情感故事,更有厚重驳杂的历史画面,凄美而沉重,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郝伟华的历史小说《古琴》既有曼妙离奇的情感故事,更有厚重驳杂的历史画面,整部小说凄美而沉重,悠远而峻急。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